在现代学术体制的分工制约之下,国内学术界关于历史上手工艺人的研究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处境之中。多年前我和一个摄制组在云南茶马古道上曾经走访过一些传统手工艺人,巍山的马具手工艺、喜洲镇的银器手工艺等等,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深感在学术研究中梳理其历史脉络、深究其微观史实是很有意义的课题。但是在目前的学科殿堂中,有关手工艺人的历史研究在艺术史、设计史、经济史和社会生活史中均难以获得应有的学术关注,只能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在经济史中相对比较受重视的手工业研究也把手工艺放置在边缘,而在工艺美术史中即便进入手工艺的研究之中,往往也是见物不见人,只有工艺品的艺术审美研究而缺乏有深度的手工艺人研究。多年来全国各地为“申遗”或评选“工艺大师”、在近年为宣传“工匠精神”以及各种以“手工文化遗产”之名举办的论坛、节庆不计其数,各种华丽的文化遗产宣传品、工艺品图册或手工艺大师名录大量印制、出版,但是由于大都缺乏符合学术规范的专题研究,手工艺人的真实历史状况仍然沉睡在混沌幽暗中。
近日读到夏燕靖著《江苏近代手工业艺人从业状况研究》(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年12月),这是一部难得的关于中国近代手工艺人研究的专题报告,以大开本和八百多页的篇幅所容纳的专论、调查报告、口述历史、图像、年表、资料表格等显示出开阔的研究视野和集体合作的努力成果,丰富的一手资料以及文献阅读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其兼具综合性与个案性的学术意义。虽然其研究对象以江苏省为限,但是由于江南地区市镇手工艺行业在种类上的丰富性和鲜明特色,以及在中国近代手工业发展和向现代化经济转变中所具有的突出地位,这种深度研究显然带有了超越区域性的意义。
《江苏近代手工业艺人从业状况研究》
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由作者本人撰写的以综述报告的形式对江苏近现代手工业艺人从业状况作历史性的考察:江苏近现代手工艺人的来源与构成、传承与工巧;手工艺人的生存状况、依赖与生存;手工艺人与手艺相传、生存的竞争与江苏近代社会,以及手工艺人群体的近代化问题和手工业及其艺人的现状,呈现出一幅异常丰富、错综复杂的近代手工艺人历史图景。仅以手工艺人的来源和构成而论(参见9页、45-54页),就有本省及外省手工艺从业者、破产的农民和城乡流民为活口而投身手工艺行、因家庭影响或者自身的爱好而投身手工艺行业等等不同来源,而手工艺人的身份除了师傅或徒弟之外,还有各种杂工伙计、管账,“写头”(经营)等人,这些手艺人的不同来源、身份和生存状况既有共同的规律也有纷繁复杂的个人语境。作者结合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运用分类、比较、辨析等方式重建了一种以手工艺人的身份特征、工匠手工业与手工艺人的依存关系、手工艺人生存状况、和手工艺人的群落构成为框架的叙述方式,在叙述过程中力图梳理历史的脉络与情境肌理,而诸如新文化史观、近代化理论等分析工具也在其中恰切地起着历史理性思辨的作用。
下篇是在作者指导下由研究生等完成的个案考察与研究,有金陵刻经处雕版印刷技艺传承、晚清吴地乡土艺人行会组织机制与作用研究、近代苏州丝织手工行业管理状况及相关制度、南京秦淮灯彩世家手艺传授方式考、如皋风筝的传承与保护、胡家芝剪纸、高邮地区民俗文化、清代苏州民间刺绣的艺术特色、沈绣艺术的传播与继承、南京绒花、东台发绣的兴衰、扬州剪纸张氏家族传承、手捏戏文的历史等专题,最后附件包括有若干篇相关文献资料。这些考察报告除了大量查找、引用档案文献之外,不少专项课题都结合了采访艺人的口述资料进行论述,保留了许多只有在记忆中存在的史料。例如关于南京秦淮灯彩在“文革”期间的销售问题,陆氏灯彩的传人陆有昌在访谈中以具体事实纠正了过去认为“文革”时期无法卖灯的说法,以当年如何迅速地卖灯的经历说明“我们家的灯‘文化大革命’时候卖得最好”(531页)。又例如在采访胡家芝剪纸的传人袁振藻的时候,谈到了陈之佛先生是推荐和评论胡家芝剪纸的伯乐,其花鸟画构图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胡家芝剪纸有所影响(679-681页),这些都是值得保存的有价值的研究史料。